多乐游戏修仙:
11月5日,由北京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联合举办的第七届北京论坛拉开帷幕。本届论坛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为主题,来自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探讨了当今人类面对的世界性危机,以共同努力促进文明的和谐与发展。本报特选取其中的两个分论坛议题“构建和谐的世界城市”和“全民健康:医学的良知与承诺”进行重点报道。
由北京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联合主办的北京论坛第七届年会北京论坛(2010)于11月5日~7日在北京召开,这次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为主题的学术盛会,吸引了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参会,其中海外学者200多名。
北京论坛创办于2004年,致力于推动亚太地区人文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促进本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学术交流与社会进步,目前已成为国际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学术论坛之一。本次论坛上,墨西哥前总统埃内斯托赛迪略、德国图宾大学荣休教授尤根莫尔特曼、北京大学生命与科学学院教授潘文石在开幕式作主旨报告,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在闭幕式作报告。
11月5日上午,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在北京论坛(2010)开幕式上强调,当今世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面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各国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息息相关,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强劲。和谐世界应该是对话、合作的世界,全球各国需要共同努力,创造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来贺信指出:联合国决心在共同追求发展、和平与安全以及人权的过程中,同已经作出一系列贡献的中国加强伙伴关系。在世界面临环境恶化、贫困等重大挑战之际,2010年北京论坛将超越国界,在国际范围内对和平、环境以及个人健康和安全事务的解决提供支持。他强调: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政府,更希望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热心公众都能参与进来,为推动全球的合作、发展、繁荣、和平作出自己的贡献。
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代表北大向出席北京论坛的嘉宾、学者们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北京论坛始终倡导不同文明、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促进文明和谐的实现。本届北京论坛主题“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有着丰富的内涵,我们共同的家园,既是不同文明对“归宿”的丰富阐述,也是指在各国相互依存的今天,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立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北京论坛就致力于增进对话和融合,倡导跨学科的交流,为下一步解决危机提供纲领性的支持。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刘利民表示,北京论坛七年来促进了海内外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交流与合作,也体现着北京开放的胸襟,提升了北京的精神高度,作为一张闪亮的学术名片,为北京的城市文化建设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北京的发展现在开始进入建设世界城市的阶段,北京论坛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促进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推动着中外文明的对话与合作。他代表北京市政府感谢北大和海内外学者的贡献,希望专家学者能为北京的城市发展建设提供宝贵建议,助力和谐、环保的绿色城市的建设。
本次论坛开幕式的三个主旨报告,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全球各国建设和谐家园之路。
埃内斯托赛迪略的报告题为《全球挑战全民责任》。他指出,目前正在发生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世界经济的不平衡等问题,各国都有责任调整政策,共建和谐。但在现实中,虽然各国都有着抱负和承诺,却缺少整体上的具体行动。应该意识到,当前仍然认为重点在于解决已有危机影响,而非在政策上进行深入改革的思维是不正确的。在面向未来进行改革和合作的进程中,各国都负有责任。
尤根莫尔特曼的报告题为《危机中的生命文化》。他提出,应该以真正用心生活的态度,战胜恐惧和威胁。当今面临的一个重要威胁是对覆灭的恐惧。这种恐惧源于诸多方面,首要值得引起注意的是,人们对生命已经不再热爱、肯定和接受,同时核威胁、环境生态问题也在摧残着人们对生命的热爱。生命文化应该成为人类同自然界共生的文化。只有公正行动及利益平衡才能实现世界和平,敬重生命应该成为广泛共识。
潘文石的报告题为《明智的伦理抉择是安全穿越生存瓶颈的唯一指南》。他指出,现代人在很大程度上依然秉承着智人祖先的本性,还是一个进化尚未完善的相对不变的物种,人类必须建立一种新的文明来改变这种现状。近30年来,北京大学的科研小组通过集中研究三种中国独有濒危动物大熊猫、白头叶猴和中华白海豚的求生策略,制定了保护它们及其栖息地生物多样性的方法,使它们逐步恢复正常的生存状态,同时也推动了当地人民生活状况的改善。他说:“这30年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明白了人类无法孤独地行走于天地之间,而必须与万物众生同生共存。” 本届论坛围绕主题,共设有七个分论坛、一个青年学生论坛、两个专场和一场对话。七个分论坛分别从哲学、环境、国际关系、城市、医学、经济、教育等角度,探索了建设和谐家园之路。
本届论坛首次设立的青年学生论坛,旨在进一步拓展论坛视野、培养学术新生力量。来自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早稻田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海内外著名高等学府的50多名青年学子齐聚北京,以“挑战、责任、理想:我们是世界的青年”这一主题,集中讨论了青年学生应如何面对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恶化与生态破坏问题。
两个学术研讨专场分别与英国剑桥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合作,主题为“信息让世界更美好:途径、价值和利用”和“后危机时代中国模式的未来走向”。
作为论坛一大亮点,一场“基督教与儒家文明的对话”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与尤根莫尔特曼之间展开,进一步强调北京论坛搭建不同文明、文化之间平等交流的平台作用。他们立足古代思想精粹,探讨了当代生态危机所引发的哲学和神学问题,反思21世纪人类生存困境,共寻人与地球发展之道。
2010年7月29日,我国正式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希望通过教育体制改革激发教育发展的活力。从本届北京论坛可以看出,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趋势。
美国前助理副国务卿迈克尔尤瑟利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北京论坛在世界日益两极分化的背景下举行,是在强调人们需要同时承担的责任与行动。对于所有国家来讲,教育、知识都是最重要的。在全球危机面前,很多国家出现了教育赤字或者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他呼吁大家要重视教育、重视知识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Biddy Martin在教育分论坛上指出:当下美国州立大学或多或少面临政府财政支持减少、教育成本上升的困境。提高学生学费,似乎成了既能保证学校公共服务理念,又能赢得学校生存空间的“好途径”。但这并不意味着以高学费入学美国的国际学生的比例将增大,因为州立大学招收国际学生是为国内学生营造多元化教育环境服务的,并不会因为招收更多的国际学生。
“在香港,私人课外辅导的广告铺天盖地,他们把自己吹成科学教父、A级教授和英语皇后。”这是香港大学教授Mark Bray描绘的私人课外辅导“盛况”。他形象地将私人课外辅导比喻为“影子教育”。相比主流的学校教育,课外辅导正在加剧教育的不平等,尖子生更加优秀,而落后的学生更加落后。此外,家长的压力也大大增加,如美国、加拿大、中国的一些家长,会因为没有让子女参加课外辅导而担心自己不是好家长。
英国斯特灵大学教授Gert Beista则认为,伴随着网络教程等教育资源的丰富,教育正在变得更加个人化,以前人们所认识的“终身教育”正在向“终身学习”转变。同时,教育也从权利转变成义务,因为人们接受教育不再是单纯地享受知识,而是拓宽生存空间。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联系我们
24小时全国服务热线
地址: 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苏厝村河滨路力丰职工便利店
样管:180 0699 6961
总生管:180 0699 6966
传真:0595-85189766
E-mail:13505052637@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