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军队进入乌克兰,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西方国家和公司纷纷作出反应,许多公司开始撤离俄罗斯。耐克作为全球运动鞋的领军品牌,在俄罗斯的业务也受到了影响。3月3日,耐克宣布暂停所有业务,6月23日更是宣布彻底退出俄罗斯市场,不再续签任何合同。阿迪达斯的反应也类似,3月9日关闭了俄罗斯所有门店,10月20日宣布正式结束在俄罗斯的运营。两大运动品牌曾在俄罗斯的体育市场占有重要份额,耐克的市场占比不小,阿迪达斯也在其中分得了一杯羹。随着它们的撤出,俄罗斯的市场空间突然空了出来。
耐克的篮球鞋帝国背后,离不开一位关键人物——约翰·保罗·瓦卡罗。他出生于1939年9月23日,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的特拉福德镇,家境并不富裕。从小对篮球充满热情。高中毕业后,他进入杨斯敦州立大学,但很快便决定投身社会工作。1960年代,他开始组织业余篮球比赛,积累经验。1970年代中期,他创办了DapperDan圆桌篮球锦标赛,结识了多位大学篮球教练。1977年,他加入耐克,成为篮球市场的负责人。当时,耐克在篮球鞋市场的份额仅为17%,远落后于匡威和阿迪达斯。他开始赞助大学篮球队,亲自开车跑到各大高校洽谈合作。1983年,他决定签下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年纪较小的球员——迈克尔·乔丹,1984年成功达成合作。乔丹的签约为耐克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仅第一年就卖出了1.26亿美元的篮球鞋,成功帮助耐克翻身。
不过,瓦卡罗的事业并非一帆风顺。1987年,他离开耐克,加入了阿迪达斯,继续从事类似的工作。1996年,他签下了年轻的科比·布莱恩特。1990年代,瓦卡罗又转投锐步,并于2007年退休。退休后的瓦卡罗参与了一些运动员权益的诉讼,还计划在2024年出版自己的回忆录。瓦卡罗一生充满争议,尽管耐克曾与他发生过官司,声称他并非乔丹签约的唯一功臣,但他无疑推动了体育营销的革新。
然而,正是这个空档让中国品牌迎来了机会。李宁公司在2022年12月就在莫斯科开设了第一家门店,并逐步扩大到5家。安踏虽然没有直接开设门店,但通过分销商的渠道,加强了产品线的覆盖。俄罗斯消费者开始转向这些中国品牌,李宁的鞋子和服装销量逐渐上升。到了2023年,中国体育品牌在俄罗斯的市场占有率显著增加,到了2024年,市场占有率逐渐稳定。
不仅仅是体育品牌,汽车行业的变化也更明显。许多西方车企,如大众、福特、通用等,都在早期撤出了俄罗斯,导致中国汽车品牌迅速进入市场。长城汽车在2022年时,在俄罗斯的市场占有率还不到10%,但到2023年,这一数字已超越了50%。预计到2025年,中国品牌将在俄罗斯汽车市场占据超过55%的份额。
长城汽车计划在2025年扩充生产能力,俄罗斯的新闻媒体报道指出,他们计划提高产能。奇瑞汽车的销量激增,2023年收入比2021年增长了800%。吉利和比亚迪也受益,特别是在电动车的销量方面。到2025年6月,俄罗斯市场销售的10万辆车中,中国品牌占据了57%。尽管2025年7月市场整体下滑了11.4%,但奇瑞、贝尔吉、杰途等品牌依然表现强劲。俄罗斯的街头,中国汽车的身影慢慢的变多,销量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电子产品领域,西方品牌如苹果和三星也暂停了在俄罗斯的业务。中国品牌如小米、华为迅速填补了这一空缺。小米的市场占有率自2022年起逐步上升,到2023年已经排在第二,仅次于苹果。尽管华为仍受到美国制裁,但俄罗斯市场对其依然存在一定空间。西方品牌的撤出导致俄罗斯智能手机短缺,中国品牌凭借价格上的优势占据了市场空白。 2022年7月,俄罗斯的商场中,中国品牌的手机和家电逐渐取代了西方品牌的地位。联想、海信、Oppo、Vivo、Realme等公司也从中获益,市场占有率大幅度上升。与西方品牌大规模撤退不同,中国公司并没有完全撤离,甚至在一些领域加大了投资。 这一系列市场的转变并非偶然。由于西方国家的制裁压力,许多公司选择撤出俄罗斯,导致俄罗斯经济逐渐向东方转型。自2022年夏天以来,中国对俄罗斯的出口,包括汽车和机械设备,都在大幅度的增加。到2025年,中国汽车品牌的销量在俄罗斯市场将继续保持高位。李宁和安踏等体育品牌也在扩大其在俄罗斯的门店布局,推动本地合作。中国企业通过快速响应供应链,满足了俄罗斯花了钱的人商品的需求,且价格实惠。 回头看,耐克和阿迪达斯的撤出对它们全球业务的影响较小,但却丧失了俄罗斯市场。中国企业则笑到了最后,因为它们几乎是免费拿下了这些市场占有率。如今,俄罗斯市场的格局发生了变化,西方品牌想要重新进入将面临很大的挑战。从时尚到汽车,所有的领域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2025年2月,路透社报道指出,西方品牌想要重返俄罗斯市场将面临巨大考验,因为本地品牌和东方品牌已经占据了先机。中国车企虽然面临市场饱和的风险,但像奇瑞、长城等大品牌依然表现强劲,而一些小品牌如Livan、Kaiyi、SWM和Foton则计划在2025年退出俄罗斯市场。 总的来看,这场市场洗牌告诉我们,做生意得看大局。西方巨头由于制裁和政治压力主动让出了市场占有率,而中国企业则迅速上位。然而,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品牌仍需注重产品质量和本地化策略,避免市场占有率只是昙花一现。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