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叶利钦,咱们中国人脑海里浮现的,多半是个豪爽、有点大大咧咧的形象,一个解决了百年边界难题的“老朋友”。可你要是到莫斯科的街头随便拉住一个大叔问问,得到的答案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在很多俄罗斯人眼里,他是个几乎毁掉国家的“罪人”。
咱们先聊聊叶利钦对中国的好。这份好,可不是喝两杯伏特加称兄道弟那么简单,是实打实的,落在了地图上,也落在了咱们的国防实力上。
叶利钦上台那会儿,接手的是个烂摊子。苏联轰然倒塌,俄罗斯联邦仓促成立,经济一塌糊涂,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他环顾四周,西边是步步紧逼的北约,南边是蠢蠢欲动的分离势力,只有东边,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能成为伙伴。
叶利钦是个极度务实的人,他清楚地知道,虚无的帝国荣耀换不来面包。所以,他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悬了上百年的中俄边界问题,完全解决了。
从19世纪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占了我们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开始,这条漫长的边境线就一直是两国关系中的一根刺。苏联时期虽然有过谈判,但始终没个结果。叶利钦上台后,大笔一挥,直接拍板执行了中苏在1991年5月达成的《中苏国界东段协定》。
这一下,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近30万平方公里的争议土地,明确了归属。这片土地有多大?差不多能装下一个法国。这对我们来说,意义非凡。边界安宁了,东北的边民终于能安心搞生产,贸易的卡车可以畅通无阻。
紧接着,1994年,叶利钦第二次访华,双方又签署了《中俄国界西段协定》。这次,咱们在新疆塔城等地又收回了大约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虽然面积不如东段,但那里有重要的牧场和矿产资源,战略位置极为关键。
前前后后,叶利钦任内通过三次大的边界协定,总共让约38.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归还或明确了归属,解决了98%的边界争议。就连历史遗留的黑瞎子岛问题,也在他任内奠定了解决的基础,最终在2004年,我们收回了半个岛的主权。
这背后,是无数勘界人员在冰天雪地里测量山脊,在戈壁沙尘中扛着仪器工作的艰辛。叶利钦的政治决断,让这一切成为了可能。
90年代初,我们的空军正处在转型期,急需先进的第三代战斗机。当时,苏联的苏-27是世界上最顶尖的战机之一。叶利钦顶着国内外的巨大压力,批准向中国出口苏-27。1992年合同敲定,价值10亿美元,这对当时囊中羞涩的俄罗斯来说是一笔巨款,对我们来说则是国防现代化的及时雨。
首批苏-27战机运抵中国,瞬间让中国空军的战斗力提升了一个档次。更重要的是,后续还引进了生产线,让我们彻底掌握了重型战斗机的制造技术。
同样关键的还有S-300防空导弹。这套系统在当时是世界顶级的防空利器,雷达看得远,导弹打得准。1993年首批协议签订,几年后交付。当S-300导弹在北京郊外的靶场呼啸升空,精准命中目标时,标志着我们的祖国的防空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叶利钦四次访华,每次都带着诚意。1998年主席访问俄罗斯,叶利钦当时发着39度高烧,依然坚持会见,重申“一个中国”原则,在上给了我们坚定的支持。这种政治上的互信,为后来中俄关系发展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没有叶利钦时期的决断,就没有今天如此稳固和深入的中俄关系。从这个方面看,称他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一点也不为过。
然而,镜头转向俄罗斯,叶利钦的形象就彻底颠倒了。如果你和一个经历过90年代的俄罗斯人聊天,他们提起那个时代,眼神里流露的往往是痛苦、混乱和屈辱。
1992年1月2日,俄罗斯政府一夜之间放开了所有商品的价值。本意是想通过市场快速调节,激活经济,结果却引发了灾难性的后果。通货膨胀率飙升到惊人的2500%,卢布瞬间变成废纸。老百姓一辈子的积蓄化为乌有,超市里人们疯抢面包和香肠,商店货架空空如也。
从1991年到1995年,俄罗斯的GDP暴跌了42%,工业产值腰斩。无数工厂倒闭,机器锈迹斑斑,数百万工人失业,走上街头抗议。那是一个国家集体陷入贫困的年代。
为了快速建立私有制经济,叶利钦政府将庞大的国有资产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出售。那些靠近权力中心的人,也就是后来的“寡头”,用极少的钱就攫取了石油、天然气、银行等国家的经济命脉。一场拍卖槌的落下,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数百亿美元的国有财富流进了私人腰包。
贫富差距被拉到了极致。一边是寡头们在欧洲购买豪宅、游艇,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另一边是退休的老人领不到养老金,在街头乞讨。这种巨大的社会不公,在俄罗斯人民心中埋下了深深的怨恨。直到1998年金融危机爆发,卢布再次贬值70%,国家经济濒临崩溃,叶利钦的经济政策被彻底宣判了死刑。
苏联解体后,车臣地区的分裂势力抬头。叶利钦在处理这样的一个问题上,显得犹豫而又鲁莽。1994年12月,他签署命令,派遣三万俄军进入车臣,试图快速平叛。结果,俄军陷入了残酷的巷战泥潭。
第一次车臣战争打了21个月,俄军阵亡五千多人,上万平民伤亡,首府格罗兹尼被炸成一片废墟。这场战争不仅没能处理问题,反而打出了车臣人的“血性”,培养了更多的极端分子。最终,为了赢得1996年的大选,叶利钦匆忙签署了停火协议,承认了车臣的高度自治,默认了它的半独立地位。
这被许多俄罗斯人视为奇耻大辱。撤军的俄军士兵脸上写满了迷茫和失败。这种妥协,为后来的第二次车臣战争埋下了祸根。战争的残酷、国家的无力、领土的分裂,这些账,最终都算在了叶利钦的头上。
在外交上,叶利钦一厢情愿地“拥抱西方”,希望融入西方世界,结果换来的却是北约的步步东扩和战略空间的不断挤压。俄罗斯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从一个超级大国,沦为了需要看西方脸色的二流国家。这种国家尊严的失落感,是每一个俄罗斯人都无法忘记的。
他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一个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被迫做出选择的悲剧性英雄。他接手的是一个正在解体的庞大帝国,内部矛盾重重,外部强敌环伺。他有改革的雄心,却没有与之匹配的执行能力和政治手腕。
他对中国的友好,是基于当时俄罗斯国力衰弱下的现实选择,却也无心插柳地为中俄未来几十年的战略合作奠定了基石。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一个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
他对国内的改革,则是一场灾难。他迷信西方的药方,试图用“休克疗法”一步到位地解决所有问题,结果却把国家推向了深渊,让人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叶利钦的功与过,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在中国,我们铭记他解决边界问题、推动军事合作的贡献,这份友谊是真诚的。在俄罗斯,人民无法忘记那十年的贫困、混乱和屈辱,这份伤痛也是刻骨的。
2007年,叶利钦因心脏病去世。普京在悼词中称他为“杰出的政治家”,领导国家走过了最艰难的转型期。或许,这才是最中肯的评价。他亲手埋葬了苏联,也开启了新的俄罗斯,尽管这个开启的过程,充满了血与泪。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俄罗斯在普京的带领下早已走出了90年代的阴影,中俄关系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回头再看叶利钦,我们或许更能理解他当年的不易与抉择。历史不会简单的给某个人贴上“好”或“坏”的标签,他留下的,是一份复杂的遗产,至今仍在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格局。
叶利钦对中国所示的“友好”纯属俄罗斯当时无奈之举,归根结底是为了当时俄罗斯的生存之计。只讲叶利钦归还中国38万公里不讲中国的唐努乌梁海有多大面积,也不讲唐努乌梁海正式脱离中国的时间也是叶利钦在任的1994
下一篇:水蜜桃传奇mv媒体